香港水務署 Logo
建集城市水脈
解構供應700萬人的集水系統
好山好水好生態
水塘管理二三事
維護水務古蹟歷久常新
東江止旱分水嶺
海水之助──沖廁
規劃未來的可持續用水策略
水資源生力軍
甚麼是水文工作?
建集城市水脈

香港開埠之初,人口統計約有12,000多人1,山澗和水井就是當時以漁農為業的原始社會的水源。歷史學者指,歐洲商人於十九世紀期間往來廣州經珠江口,會在薄扶林瀑布灣取用食水;直至1860年代,香港政府決心應付人口不斷膨脹下的食水需要,遂截取瀑布灣的源頭興建香港第一個水塘──薄扶林水塘。到了百年後的今天,仍然作公共用途的水塘有27個:其中1個轉為休憩用途;9個屬灌溉水塘;其餘17個連接到全港供水系統。它們除收集雨水,上世紀六十年代起,亦接收遠道來港的東江水。水塘之間,既連繫互補,又接駁到可以覆蓋全港99.9%人口的供水網絡,是表層看不見的城市命脈。

本章【集水篇】作為解讀香港供水系統的入門,將從城市不同年代如何開發水源、建造水塘、集水網絡各部分如何運作說起。進而介紹時至近代,為回應社會經濟及環境氣候變化,水務署如何居安思危,進一步規劃香港長遠水資源,包括引入逆滲透技術進行海水化淡,和探討再造水與中水重用的發展。既開源亦節流,從而提升香港供水的應變能力。

另一方面,前人開拓的百載集水建設、集水區的豐草茂林,已成為香港居民以至中外人士喜愛的古蹟與文化景觀。部門亦有適時維護和更新的工作,特別在監控水質與保護環境方面都與時並進,好讓它們歷久不衰,繼續服務市民,依舊成為香港實用上與精神上的大片清泉。本章既細說從頭,也讓歷代謹守這城泉源命脈的技術人員,娓娓道出潤物無聲的水務點滴。

識水
原水未經處理的水源,來源包括本地集水區收集的雨水和東江水。
自來水經公營水務設施處理後,透過供水管網供應給用戶的水,包括食水及沖廁水。現時香港有99.9%的人口獲自來水供應,餘下的屬偏遠鄉郊及離島地區。
生活用水人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用水,包括飲用、洗滌、沖廁、洗澡等廣泛用途。
食水/飲用水經濾水廠處理並完全符合香港食水標準的水,可供市民安全飲用。香港食水標準是根據世界衞生組織所倡議,並參考了國際經驗而制定的一套適合本地的食水標準。
循環再用水即再造水、重用中水和回收雨水,是收集曾使用過、再作處理供使用的水,主要作非飲用用途。
中水從浴室、洗手盆、廚房洗滌盆和洗衣機等地方收集得來的水。
再造水經過污水處理廠處理的排放水,經加工處理後,可以再次使用的水。
  1. Hong Kong. (24 March 1842). "Native Population of Kong Kong". Hong Kong: The Friend of China and Hong Kong Gazette. Hong Kong: Government Printer. https://digitalrepository.lib.hku.hk/catalog/9g5546835#?c=&m=&s=&cv=7&xywh=-372%2C1916%2C1770%2C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