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缺乏天然湖泊、河流及充裕的地下水源,供水問題向來都不易解決。2021/22年度,本港平均每日的食水用量達289萬立方米,而每年的平均雨量只有 2 431.2毫米,實不足以應付目前龐大的需求。
水務署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內負責供水的部門,為本港居民提供食水。此外,該署亦負責提供海水作沖廁用途。
香港的水源主要來自兩方面:由天然集水區收集的雨水;及來自廣東省的東江水。當局鑑於天然貯水地點不足,遂在船灣興建本港第一個「海中水庫」。該水庫的前期工程於1967年完成,先在新界吐露港一個海灣的末端築壩,然後抽出海水而建成,初期的容量為1.7億立方米。1973年,政府加高水壩,把水庫的容量增至2.3億立方米。1978年,當局建成同類但規模更大的萬宜水庫,其容量為2.81億立方米。本港水塘的總容量達5.86億立方米。
東江是本港主要的供水來源。東江水自1965年起輸送到香港。現時本港有約七至八成水是與廣東當局安排輸入的東江水,2021/22年度本港輸入了7.84億立方米東江水。東深──香港供水系統現時的設計能為香港提供每年多達11億立方米的供水量。
另一項重要的水務工程是海水供應系統。該系統具有獨立的配水幹管、抽水站和配水庫。在2021/22年度,每日平均供水量約達87.6萬立方米。
食水 | 2020/21 | 2021/22 |
---|---|---|
每年用量 | 1 033.81 | 1 056.23 |
每日平均用量 | 2.83 | 2.89 |
每日最高用量 | 3.05 | 3.10 |
海水 | 2020/21 | 2021/22 |
---|---|---|
每年用量 | 317.93 | 319.79 |
每日平均用量 | 0.87 | 0.88 |
香港總面積為1 110平方公里,其中約三分之一的土地已發展為集水區。
2020/21 | 2021/22 | |
---|---|---|
雨量(單位:毫米) | ||
香港天文台雨量紀錄 | 2 324.7 | 2 506.8 |
集水區平均雨量紀錄 | 1 966.3 | 2 200.9 |
集水量(單位:百萬立方米) | ||
舊水塘組 | 88.17 | 88.97 |
船灣淡水湖及萬宜水庫 | 124.41 | 134.41 |
各水塘及其容量表列如下:
水塘名稱 | 開始供水年份 | 容量(立方米) |
---|---|---|
薄扶林水塘 | 1877 | 233 000 |
大潭上水塘 | 1889 | 1 490 000 |
大潭副水塘 | 1904 | 80 000 |
大潭中水塘 | 1907 | 686 000 |
九龍水塘 | 1910 | 1 578 000 |
大潭篤水塘 | 1917 | 6 047 000 |
石梨貝水塘 | 1925 | 374 000 |
九龍接收水塘 | 1926 | 121 000 |
香港仔下水塘 | 1931 | 486 000 |
香港仔上水塘 | 1931 | 773 000 |
九龍副水塘 | 1931 | 800 000 |
城門水塘 | 1936 | 13 279 000 |
大欖涌水塘 | 1957 | 20 490 000 |
石壁水塘 | 1963 | 24 461 000 |
下城門水塘 | 1965 | 4 299 000 |
船灣淡水湖 | 1968 | 229 729 000 |
萬宜水庫 | 1978 | 281 124 000 |
香港須有足夠的存水量,始能維持正常的食水供應。若你要知道水塘的存水量,請參考本港水塘存水量網頁。
2020/21 | 2021/22 | |
---|---|---|
新增客戶數目(以實額計算) | 38 100 | 43 100 |
客戶總數(截至4月1日止) | 3 115 900 | 3 159 000 |
香港的食水供應,均經過全面處理,次序包括:絮凝、澄清(在大部分濾水廠進行)、過濾、臭氧/氯氣消毒、酸鹼值調節和加入氟化物。香港的食水水質是屬於軟性,並完全符合香港食水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