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控制食水需求增長

根據「多角度評估」的結果,水資源管理的優先措施是控制食水需求增長。與此同時,2017年及2018年的《施政綱領》中承諾,以2016年為基準年,政府目標是最早於2030年將香港人均食水用量減少10%。我們將執行三項主要的措施以達致這個目標:節約用水管理用水流失擴大使用次階水作非飲用用途

人均食水用水量的降幅目標

加強節約用水的宣傳

用水效益標籤計劃

我們現正分兩階段將水喉裝置及器具的自願參與「用水效益標籤計劃」轉為強制要求。於第一階段,已強制新建水喉工程就該標籤計劃下指定類別的水喉裝置及器具,須使用達到一定用水效益級別的產品。從2018年2月開始,所有須獲得水務監督許可的水喉工程,在住宅處所的廚房及所有處所的浴室及廁所均必須使用該標籤計劃下註冊具用水效益的沐浴花灑、水龍頭及小便器用具。於第二階段,我們計劃透過修訂《水務設施條例》及《水務設施規例》,強制在零售市場出售的指定類別水喉裝置及器具必須在產品或其包裝上附有用水效益標籤。

自願性「用水效益標籤計劃」

自動讀錶系統

創新與科技是「策略2019」的核心元素。我們將善用智能科技推行節約用水。我們計劃於合適的新建公營及私人發展項目應用自動讀錶系統,目標是於2021年至2031年安裝約430,000個智能水錶。除可自動讀取水錶讀數外,自動讀錶系統能為用戶提供適時的用水數據及相關資訊。使用自動讀錶系統可提升用戶節約用水的意識,並提醒用戶注意可能因單位內水管滲漏所致的異常用水量,從而及早採取補救行動。

加強公眾教育

我們將透過主動推廣、教育及社區參與,加強節約用水的文化。我們將與非政府組織合作增加舉辦宣傳及公眾教育活動,並加強年輕一代的參與程度。我們的學校教育計劃涵蓋中學、小學以至幼稚園。從2015/16學年起,我們推行了專為小學生而設的「惜水學堂」綜合教育計劃,透過結合理論與實踐,例如校園用水考察、家居用水考察以及節約用水教育營,擴闊學生對水資源的認識,並提高他們對節約用水及水資源可持續性的意識。為了進一步擴展綜合教育計劃至學前教育,我們於2017/18學年試行為幼稚園而設的綜合教育計劃,並於2018/19學年正式將計劃推展至所有幼稚園。我們亦於2018年舉辦以就讀中學及大專院校的年青人為對象的「惜水大使計劃」,計劃內有一連串專為這些年青大使而設的活動,包括濾水廠參觀、短片製作工作坊、電影專家及導演分享會訓練營、短片創作比賽及校內推廣活動,讓惜水大使了解珍惜水資源的重要性,從而實踐和推廣惜水的習慣。位於天水圍的水資源教育中心已於2019年落成啟用,以增進公眾對水資源及節約用水的認識。另外,全港性的「齊來慳水十公升」運動已於2014年展開,鼓勵市民承諾每日節省用水十公升,將節水的行動融入日常生活當中。

「齊來慳水十公升」運動(30秒版本)

「齊來慳水十公升」運動
(30秒版本)

下載文字對白

提升用水效益

就工商界而言,我們會繼續向高用水量的行業,包括餐飲業及酒店業,推廣《用水效益最佳實務指引》以提升用水效益。我們從2009年起一直致力在合適的政府場地和學校分階段安裝節水裝置(例如水龍頭、沐浴花灑等)。此外,我們將於2023年中之前為所有公共屋邨安裝節流器,以減少住宅食水用量。而且,我們現正準備將安裝計劃擴展至私人屋苑及學校。我們亦會繼續透過「齊來慳水十公升」運動及電子賬單服務申請,向住宅用戶免費派發節流器。

水龍頭節流器(圖一)     水龍頭節流器(圖二)

管理用水流失

香港的山丘地形,加上頻密的道路工程、繁忙的交通和擠迫的地下公用設施對地下水管經常帶來震動和干擾,令地下水管較容易出現滲漏。我們現正採取多項措施減少政府及私人水管因滲漏造成的用水流失。我們亦為此訂下目標,將政府水管的滲漏率由2017年約15%降至於2030年低於10%。

智管網

我們現正逐步建立「智管網」。在「智管網」下,食水分配管網將會分成約2,400個獨立監測區域,每個監測區域的管網內均安裝監測及感應設備。「智管網」主要是將全港龐大的食水分配管網分為大小易於管理的獨立監測區域,以持續監察用水流失的情況,並定出工作之優次排列及採取有效管網管理措施,包括(a) 主動探測及控制滲漏;(b) 實施水壓管理以減低管網的供水水壓;(c) 就水管滲漏及爆裂進行優質及快速的維修工作;及(d) 重置不符維修成本效益的老化水管。一套全新的「智能管網管理電腦系統」已於2020年啟用,以便分析從監測區域收集的大量數據。此外,為了提升水管測漏工作,我們不斷探索應用不同的先進科技探測水管滲漏。

「智管網」的運作

地下資產管理

借鑑最新的國際最佳做法,我們現正推行水管的地下資產管理策略,以期在成本(包括社會成本)、風險及服務水平上取得最佳平衡。按照地下資產管理策略,我們將會以風險為本的方針檢定供水管網中每條水管是否需要進行改善工程,以及改善工程的優次。

減少私人水管滲漏

現時,私人水管滲漏大約佔全港總食水用量的8%。我們將多管齊下應對私人水管滲漏。首先,自2006年起,我們強制要求所有兩棟樓宇或以上的新發展項目都要安裝總水錶。我們亦正為現有的發展項目安裝總水錶,並期望於2023年前在所有大型屋苑(單位數量超過1,000個的屋苑)完成安裝總水錶。總水錶有助我們更有效監察發展項目的用水流失情況,並協助我們跟進相關的私人公用水管的懷疑滲漏個案。第二,我們將向業主及物業管理公司就檢測私人公用水管滲漏及隨後的維修工作提供技術建議和支援。就此,我們將協助市場發展檢測水管滲漏的專業,包括獲得認可資格的人員及承建商。第三,我們將根據現行《水務設施條例》加強打擊私人公用水管用水流失。同時,我們亦研究修訂法例,以各種方案處理私人公用水管用水流失的問題。

擴大使用次階水

自1950年代後期起,香港便開始使用海水作沖廁用途。直至目前為止,香港仍然是少數廣泛使用海水沖廁的地方,而這項可持續的水資源將會繼續在香港水資源管理中擔當重要角色。現時,香港每年供應3億立方米海水,節省了相等食水用量,約為每年總用水量的20%。

我們長遠目標是將使用次階水沖廁的覆蓋率由現時85%人口增加至90%,以進一步降低使用淡水沖廁的需求。次階水是指海水及循環再用水。循環再用水包括再造水(經處理的排放水再加工所生產)、經處理的中水10及回收的雨水,適合作非飲用用途。以下是使用循環再用水的計劃:

我們一直推廣在政府建築物及私人建築物使用循環再用水作非飲用用途。為配合政府綠色建築的政策,工務部門在可行的情況下,會在公共工程項目的政府建築物安裝雨水回收或中水重用系統。直至2021年中,約有115個政府工程項目的新建築物安裝了雨水回收或中水重用系統。我們亦一直與香港綠色建築議會合作,透過「綠建環評」推動更多私人建築物使用循環再用水。建築物如設有中水重用系統或雨水回收系統將可在「綠建環評」中得分,以鼓勵私人發展商提供這些設施以取代使用食水作非飲用用途。

未來用水需求

隨著持續推行上述的用水需求管理措施,包括節約用水、管理用水流失及擴大使用次階水作非飲用用途,未來用水需求增長預計將受控並維持在每年10億立方米左右。

未來用水需求

註:

10. 中水是從浴室、洗手盆及廚房洗滌盆等收集而來,經過處理後可作非飲用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