署长的话

跳至主要内容
ENG   繁体   纯文字
年报2012/13 启迪传承 焕发新知
署长的话
启迪传承
焕发新知
 
本人五年前接任水务署署长时,已认定供水领域承受着两大考验:气候变化和与日俱增的用水需求。这些考验并非本港独有,而是全球都要面对的问题,亦是我们在筹划香港的未来增长及发展时,需要考虑的基本要素。
马利德工程师, SBS, JP
水务署署长
 
管理用水需求

过去两年,我们积极调整及管理供水,准确满足用水需求,同时通过广泛推广节约用水,成功降低香港的食水耗用量。此外,社会整体对节约用水的意识及投入程度亦迅速提高。

本署通过积极的更换及修复老化水管计划和改良的测漏技术,成功减少总长8 000多公里水管的供水系统内的食水流失量。我们已实施新的需求管理措施,并继续寻求创新方案,以节约用水及控制未来用水需求。

截至目前为止,为改善3 000公里老化水管功能而订定的「更换及修复水管计划」已完成超过70%,并会如期於二零一五年大致竣工。水管爆裂的现象已显着减少,目前我们正筹备下一阶段的更换及修复工作。

管理用水需求 图片1管理用水需求 图片2
WSD photo
1  
马利德工程师, SBS, JP
水务署署长
2  
吴孟冬工程师, JP
水务署副署长
3  
黄国雄工程师
助理署长/客户服务

4  
钱柱森工程师, JP
助理署长/发展

5  
李光明先生
助理署长/财务及资讯科技

6  
汪学成工程师
助理署长/机械及电机

7  
梁永廉工程师
助理署长/设计及建设

8  
黄仲良工程师
助理署长/运作

9  
李尹璇先生
部门秘书
打造节约用水的文化
采取积极的节水措施逐渐成为用水量减少的主要因素。国际人均用水量平均约为每日110公升,而香港目前的人均用水量平均约为每日130公升。为降低用水量,我们於今年三月推行运动,鼓励用户每人每日节约10公升食水。达到这个目标并不困难,只要用点心思。在个人日常生活中,缩短淋浴时间及小心控制水龙头出水量就是一些比较显着的途径。 我们已推出「齐来悭水十公升」的先导计划,有1 000人参与,日後这计划会推广至全港市民。当每人每日成功节约首10公升水,我们就会推出计划的第二步,我有信心每人将会再多节约10公升水。
打造节约用水的文化

为扩阔消费者对水资源的认识,我们与多个环保团体和非政府组织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旺角水资源教育中心就是典型的合作例子。 该中心提供空间给环保团体和非政府组织摆设展品,让访客认识本港及全球的水资源。展品主要展示过往香港水源短缺的问题,以及我们为了让香港享有今天这个相对稳定的用水环境而采取的方案。

我们举办了两个流动展览,在商场和屋村传播「珍惜水源」的信息,并向物业管理公司丶学校丶各类机构和家庭佣工派发单张和海报,以宣传节约用水。 现时的水费单亦印有节约用水的提示。

确保长期供水

政府於二零零八年发布的「全面水资源管理策略」概述水资源的管理,要求我们小心平衡用水的供求情况。 我们在管理用水需求方面已有所进步,并於过去12个月在确保食水及咸水的即时及长期供应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有关供水量已考虑香港的预计人口增长和城市发展模式,以及珠三角洲的日後用水需求。

目前香港约80%的食水直接来自东江,我们将於明年与广东当局在既定确保总体长期供水的协议下,商讨另一份的三年协议,详细涵盖水价丶可提高的供水量,以及水质标准。

尽管已确保获得东江水的供应,我们仍关注到珠三角洲因经济增长而带来与日俱增的用水需求。 除香港外,东江水亦为河源丶惠州丶东莞丶深圳和广州等华南城市近四千万人提供用水。

目前,雨水可满足本港约20%的食水需求。为配合有关需求,我们亦积极开拓其他水源计划,例如污水重用和雨水收集等。 重用再造水的试验计划亦逐步见到成效。再造水属於非饮用水,其最终用途一般包括屋苑清洁丶景观美化和灌溉。 我们亦规划及初步设计占地10公顷的将军澳海水化淡厂,项目进展良好。目前的研究一完成,我们便会进行公众参与活动,并准备向立法会申请拨款。 该海水化淡厂计划於二零二零年左右投入服务,初步生产的食水量能满足约5%的食水需求。海水化淡厂全面运作後,所生产的食水量将能满足10%的食水需求。

与此同时,我们供应海水给本港超过80%人口作冲厕用途,并提升及扩建相关海水抽水站及管道基建的设施。

确保长期供水 图片1确保长期供水 图片2
迈向未来

上述各项措施让我们逐渐提高自给的能力。就此,进行精心长期的规划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正与其他政府部门和学界合作,以优化用水需求预测。 在过去12个月,我们与有关部门紧密合作,研究住宅需求和相关用水要求的情况。 在长远规划方面,继续进行污水再造及构思兴建第二间海水淡化厂是我们要郑重考虑的事宜。

世界各国均个别及共同研究各项技术和有效方法,以应付在水资源方面不断增加的压力。 在香港,我们与新加坡丶马来西亚及内地多个城市的代表分享最佳做法,亦与私营机构和香港及海外大学紧密合作,进行重要的研发项目,为香港特有的问题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 我们内部研发的方案包括利用斑马鱼作检测水质异常情况的生物感应器,以及利用水力发电和波浪产生能源,供滤水厂及抽水站日常运作之用。 此等方案均由我们参予现场工作的同事构思及开发的,本人很高兴告知大家,我们有不少创新方案均获得国际奖项。

为了在所有日後规划中充分反映供水的重要性,水资源及供水水质事务谘询委员会已扩大其工作范畴,就水资源及水质等事为政府提供意见。 委员会将研究替代水源,并优先处理扩大雨水收集的应用。

於162年前,政府钻凿首批官方水井,并开始修建公共供水系统。今天,我们拥有一个可靠和有效的供水系统,覆盖全港。 这稳固的基础让来自不同背景的新世代都放心知道,香港不会因水源短缺而限制经济增长。 不论水务署或是整个社会,对水的态度都有极大的转变。我们认同及明白香港所处地区内在食水方面的竞争日益剧烈,因此有需要制订一些确实及适当的管理策略,以迎接未来的挑战。

迈向未来 图片1迈向未来 图片2
客户数目 (截至二零一三年三月三十一日) 二零一二年总平均日耗水量
本署人员继续在各个层面证明自己的实力,对内对外都把握创新及合作机会,务求改善水资源的管理。 现在使用通用的管理术语而言,本署是一个「持绩进修的机构」丶一间「人才启发机构」和一个「领袖培训机构」,在巩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领域。 我们一直与社会的相关持份者丶环保团体丶非政府组织和学界建立良好沟通,以研究纾缓水资源压力的新方案。 本人感谢过去五年来支持本署的所有人士,同时祈望大家继续通力合作,确保未来香港有安全和清洁的用水供应。
马利德
马利德工程师, SBS, JP
水务署署长
二零一三年十月三十一日